“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城市建設用地達3500萬公頃,約為5.25億畝,但是,農村的建設用地是這一數字的4倍,與此同時,一年有1300萬人口進城,這導致一年260萬農民失地。2014年的最新數據是我國有1.12億失地農民。”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區域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彥隨20日在北京大學瑞意高等研究所成立儀式暨健康老齡化與資源環境論壇上做出上述表示。
于2013年發布的我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耕地最新數據為203077萬畝,比原來掌握的數據增加2億畝。然而,劉彥隨對此指出,僅北方地區的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三省就增加了1.16億畝,我國耕地重心持續北移,實則危機四伏。“中國土地數字虛高,北方的2.14畝地才相當于南方的1畝,所以18億畝耕地實際上是產能的保護。”
“水稻的中心目前已北移到東北,而事實上南方才應是真正產水稻的地方。此外,大量農田撂荒,有地無人耕,這都是我國耕地的一些現狀。”劉彥隨說。而談到為何城市越來越大同時農村越來越小的原因,劉彥隨表示,土地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地財政。
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土地出讓金達2.7萬億元,去年這一數字再創歷史新高,達4.36萬億元。在限制的情況下為什么土地財政還持續增長?劉彥隨分析指出,實際上還是政府既是教練員,又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可以規劃,可以審批。特別是農村土地的所有權制度等同于虛設,所以導致那么多失地農民。“3億的失地農民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據悉,中科院2014年開始制定的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總體設計方案中,包括有五項制度的改革,其中的三項在今年已經推進,分別是耕地制度、集體土地入市制度和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需要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沒有資產就難談財產收益。”劉彥隨說。